王珺名师工作室

论文《核心素养视野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浅析》

 二维码 13
作者:胡思珏


核心素养视野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浅析

摘要:从核心素养的教育视野下看小学语文教学,应该从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这几个方面对小学生实施语文教学指导和启发,继而培养出致力于全面发展的综合型、未来型人才。以下本文就是结合自己对小学语文教学的理解,谈一谈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给大家一些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   核心素养   教学策略

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本文就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学习兴趣,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展开粗浅的论述。

一、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指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通过语文学习,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初步了解和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具有比较开阔的文化视野和一定的文化底蕴。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讲话中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这个表述,为我们坚持上好中华传统文化课、坚持小学生文化自信教育指明了方向。统编版小学语文课本编入古诗文129篇,其中古诗词的比重占据三分之二。在古诗词教学中,我把教学重点放在树立学生文化自信上面。

五言绝句《示儿》,是陆游写给儿子的遗嘱,表达的是至死不渝盼望祖国统一、国家安定的爱国情怀。国家没有统一,诗人死不瞑目,如果有朝一日国家军队平定了中原大地,祭祀的时候不要忘记告诉他。教学这首诗,通过介绍陆游的生平和文化贡献,引导学生体会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

又如,在教学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时,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怎样触景生情,恰当命题。诗人王安石乘船停泊在瓜州,想起了一水之隔的家乡钟山,诗的题目随手拈来,就即时命名《泊船瓜州》,自然简约,毫不累赘。接着让学生理解词句中“又”和“绿”,感受王安石思乡的迫切和无奈,然后引出很多思乡的诗句,让学生感受中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

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能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我们文化发展的母体,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也是他国不可复制、不可逾越的艺术高峰。带领学生走进古诗词、领略古诗词、仿写古诗词,学生的文化自信就会油然而生,不但自觉树立文化自信,还将不断增强文化自信。

二、引导学生的语言运用

语言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初步具有良好语感;了解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形成个体语言经验;具有正确、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的意识和能力,能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有效交流沟通;感受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具有深厚感情。

语言应用能力在日常生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传播思想感情的媒介。小学阶段是学生语言应用能力打基础的关键时期,对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教师应将培养小学生语言应用能力放在语文教学任务的重要位置,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学生后期的学习与生活提供方便。教师应积极关注语文教学,发现培养学生语言应用能力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分析问题,努力研究有效措施以解决问题,达到培养学生高水平语言应用能力的口标。

比如,在教学《太阳》这一课时,先让学生了解不同的说明方法,然后用上两到三种方法介绍学校读书角的一棵大树,注意要求要写清楚大树的特征。这样就训练了孩子的语言运用能力。

又如,在教学《书戴嵩画牛》时,课后要求讲讲这个故事,于是我就分三个层次给学生分配任务。第一个任务:根据自己的理解讲清楚这个故事;第二个任务:讲讲他们的故事(可以添加一些故事情节,让这个故事更具体、更生动);第三个任务:讲讲“我”的故事(注意角色转换,可以以“杜处士”的身份,也可以用“小牧童”或者“戴嵩”的身份来讲)。通过三层任务,潜移默化的培养了孩子的语言运用能力。

3.加强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主要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思维具有一定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有好奇心、求知欲,崇尚真知,勇于探索创新,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

古人常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就说明疑惑是启迪学生思维的重要方式。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设置一些疑问,让学中在思考和探讨中,开发自己的思维。

在教学《汤姆索亚历记》时,引导学生明白每个人都是立体的、多面的,评价人物时角度不能太单一。如,很多人觉得尼尔斯太淘气、太顽皮,但是当我读到他心里想‘父母从教堂回来时,发现雄鹅不见了,他们会伤心的’,我觉得尼尔斯其实也是一个体贴父母的孩子。多角度评价人物特点,学习多角度思辨的方法,培养学生全面思考、辨证分析的思辨能力。

在教学中开展批判性阅读,思辨性阅读,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使学生拥有一个会思考、善思考、能创新的大脑,是提升学生思维的深度,推动学生思维向高阶发展的好方法,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好方法。

4.激发学生的审美创造

审美创造是指学生通过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语言文字及作品,获得较为丰富的审美经验,具有初步的感受美、发现美和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涵养高雅情趣,具备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正确的审美观念。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课文题材多样化,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审美对象,如小说和童话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诗歌和散文展现了优美而深远的意境……因此,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美的形象,美的意境,美的语言乃至美的结构,从内容到形式进行美的探求。

画家罗丹说:“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语文教学要从词句入手,在品尝词句中发现美。如教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时,让学生先读描写六月西湖荷花盛开的美景的句子,感受作者以景相送、以景留人的不舍,反复品味,从而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美”之所在。

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在语文课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文化自信都以语言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语言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要重视对学生核心素养实施教学指导和教学启发,培养学习的自信心,优化语文教学的整体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