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引诗悟情,触类旁通》 二维码
9
引诗悟情,触类而通 ——以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古诗词诵读》为例 寻甸仁德四小 胡思珏 案例背景:古诗词教学对于教师来说,一直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在常规的古诗词教学中,有老师习惯将诗翻译成现代口语的形式,以求理解起来浅显、明白、易懂,但在很大程度上却打破了诗歌的意境,冲淡了诗歌的意蕴。 2022年4月,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准备开展送教活动,反复斟酌下,将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古诗词诵读》板块做一个古诗词群文阅读的尝试。工作室成员在一起对教材进行分析,决定按时间顺序,将《采薇》《送元二使安西》《春夜喜雨》《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放在第一课时完成,《江上渔者》《游园不值》《泊船瓜洲》第二课时完成,《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湾溪沙》《清平乐》第三课时完成。经过明确的分工,安排三位老师各上一节课,三位老师也各自备课,经过一轮又一轮反复磨课,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古诗词诵读”群文阅读基本成型。 2022年5月10日,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将这三节课进行了展示。在这三节课的教学实践中,教师都巧妙引据之前所学古诗词,寻找它们在诗意上的关联点,融会贯通,让学生举一反三,更好地感受古诗词的意境美,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同时又使学生积累更多的诗词名句。 案例描述: 片段一:《送元二使安西》教学片段 师:时间回到了两千多年前的唐代,王维在阳关设宴送别好友元二。想一想,他们会说些什么? 生1:他们会说一些告别的话。 生2:我觉得,王维会对元二说,虽然出了阳关没有朋友了,但是你要学会照顾自己。 然后教师用ppt出示句子:①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②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③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师:王维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元二可能会回答:你别担心我,朋友哪里都能找到,就算相隔再远,我们就像邻居一样。引读: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师:王维转念一想也是,劝元二不用担心。引导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在本环节的教学中,老师创设了语境,让学生大胆想象,朋友间分别时,会是怎样的场景?然后适时地引用赠别友人的诗词名句,引起了学生与诗人的共鸣,同时也让学生增加古诗词积累的量。 片段二:《泊船瓜洲》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我们从一个“又”和“何时”体会到了王安石想要归家的那份迫切和无奈。我想到了很多思乡的诗句,杜甫曾经这样写到: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他还写到: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张籍说: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我们最熟悉的大诗人李白写过耳熟能详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王维这样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在这些诗句中,我们感受到的不止有盼望、迫切、无奈、难过、悲伤、痛苦,还有马上要回家的喜悦、和那日日思君不见君的哀愁! 师:我们借助以前学过的古诗,就读懂了王安石在《泊船瓜洲》所要表达的情感。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读出作者思乡的迫切和无奈。学生读《泊船瓜洲》 诗是诗人“情动而辞发”的产物。因此,在此环节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出示了大量的思乡的诗句,使学生体验到了古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 片段三:《浣溪沙》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请看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播放视频资料,了解乌台诗案)词人苏轼经历了什么? 生:他经历了人生的磨难 师:苏轼被冤枉入狱,在经历了整整130天的非人折磨后,乌台诗案终于尘埃落定,然而苏轼的厄运并没有结束。(出示资料) 师:面对这样的境地,一般人会怎样? 生:会一蹶不振、会倒下、会想不开...... 师:苏轼不是这样的。这首《浣溪沙》就充分体现了苏轼当时的心境。自由读一读,到文中去找关键词句来证明他没有被打到,没有对生活失去信心。 出示: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师:借助注释,想一想这句话的大概意思。 学生交流诗句意思 师:苏轼认为谁说人生不能回到少年时代?而我们常人却感叹: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苏轼说门前流水尚能西!汉乐府《长歌行》里说: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苏轼认为不要因为老去而悲叹,白居易说: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 师:两边表达的意思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常人感叹时间匆匆,人不能再少年。苏轼却认为不因为老去,不因为时间流逝而悲叹) 师:读到这里,你觉得这首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心情? 生:不能遇到挫折就唉声叹气、自暴自弃...... (板书:不悲叹)带着感受齐读整首词。 师:同学们,我们借助熟悉的诗句就轻松的读懂了词人要抒发的情感,可见,借助已经学过的诗词体会文章情感还真是一种好方法。(板贴:借诗悟情) 诗词总在简练的文字中诉说着诗人的一段生活经历,想要解读古诗,就要求学生对诗人的人生历程和思想情感做到充分了解,在此环节的处理上,教师先让学生通过“乌台诗案”及苏轼第一次被贬后的相关资料,走近苏轼,再通过“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与“谁说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作比较,感受苏轼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现场的很多老师觉得这样大胆的尝试确实让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不过,也有老师提出了质疑,这样的课堂,学生真的学会了吗?学懂了吗?学扎实了吗?在课后对教学效果的调研中,与学生就方法问题进行了沟通,学生们都纷纷表示他们喜欢这样的上课方式。同学小蔡说:“平时的古诗词课,老师都是带着大家逐字逐句理解,我们并没有真正明白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作为学生也只是被动的接受老师填鸭式的灌输。而今天的学习,却让我们感受到了原来古诗词课可以这样有趣,在老师循循善诱的引导下,积累了古诗,感悟了诗情 ,甚至很多时候还触发了共情点。” 案例反思:我们再次翻开《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标准》(2022版),文中指出:文化自信是指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通过语文学习,热爱国家通用的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初步了解和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具有比较开阔的文化视野和一定的文学底蕴。六年级下册教师用书也写到:这一板块的学习,教师可灵活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自主诵读,达到积累、感悟、运用的教学目标。 仔细读完两本书中对古诗词教学的要求,回想传统的古诗词教学,教师都是遇字必解,理性分析,一一对应地用现代汉语来解读那充满灵性的诗句,往往冲淡了诗句的灵性,失去了诗的神韵。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诗词语言含蓄凝练,意味隽永,常常“言近而旨远”。在这三节课中,教师紧紧扣住教学目标,从读准字音入手,让学生迁移运用之前掌握的学习方法来自主疏通诗词大意,在此基础上,教师巧妙运用以前学过的二十多首古诗词,帮助学生运用感悟诗情的方法来进行古诗词教学。通过三节课的学习,学生增加了积累古诗词的数量,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优秀成果,同时也为更高年级的学习做好准备。 三节古诗词群文教学,为老师们研究古诗词群文教学开了一道先河。同时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还帮助学生更深刻地领悟意象、作品的丰富内涵,提高审美鉴赏能力;既让学生把握诗人的情感脉搏,又使课堂充溢着浓浓的诗意,真真切切地畅游在古诗词的长河中,达到“诵读十首古诗,注重积累、感悟、运用”的教学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