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阅读从“悦读”起步》 二维码
6
阅读从“悦读”起步 昆明市盘龙区明通小学 王凌虹 【摘要】 阅读能力是一个人终身学习的基础,而朗读作为阅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低年段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方式,因此从学习的起步之初就尽可能地让学生有愉悦的情感体验,实现从“悦”读到自觉的阅读行为。 【关键词】 愉悦 朗读 阅读 心理学认为,人的思维与语言是不可分的。语言作为一种特殊声音的(口语)、光波的(文字)、运动(言语发音器官的运动)的刺激物,是思维的发动者,又是思维过程的凭借与物质外壳,还是表达和交流思想的工具,因此离开了语言就没有思维。 美国心理学家艾里克森归纳过关于人格发展八个阶段的发展任务和所形成的良好人格品质,其中说到3-6岁阶段是孩子能力高速发展的阶段。 基于上述理论,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当抓住学生认知规律,发展其能力,本文重点从培养朗读能力入手,谈一谈如何在小学低年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从愉悦感中获得阅读的初级能力。 朗读的重要意义 (一)强化专注能力 朗读就是有声的读书。通过实践可知,在小学生语文阅读教学中,训练学生阅读感受的有效方法就是朗读。而小学生在学习语文时,适当运用朗读来辅助学习可以使得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习效率得到提高。朗读可以将无声的文字通过嘴巴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表达出来,也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一种方法,掌握这项技能就能在今后更好地学习语文。因此,朗读在语文教学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低年段的学生注意力难以集中,常常会被外界有趣的事物吸引,朗读就可以很好地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文章上。低年段学生的记忆方式大多是机械式记忆,不断地进行朗读可以帮助学生强化知识的记忆。当大声朗读时,可以做到聚精会神,这样就拓宽了自身大脑接受信息的渠道。 (二)提供模仿范本 我们知道,学习能力包括感知觉能力,逻辑思辨能力,知识迁移,模仿以及总结概括能力。对于低年段的学生来说,刚刚入学,对知识的求知欲是十分强烈的,多数的学生获取知识和能力的方式是靠模仿,模仿他自己看到和听到的,通过反复模仿从而形成个人的技能。这个模仿对象最常见的是老师、父母、同学。 朗读更是需要通过模仿后才能获得的一项能力。当然,这只是阅读的起步阶段,我们首先得让学生喜欢、享受朗读这件事,之后才能够逐步引导他们真正喜欢上阅读。人与书并不是先天互相吸引的。开始时,必须有媒介,比如朗读,将书带到孩子的世界。 (三)符合教学要求 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一学段(1~2年级)中对于阅读的教学目标是: 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 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 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我们不难看出,课标要求我们的教学更多倾向于以朗读、诵读等有声的方式使学生获得阅读体验,从而培养阅读的习惯,激发其兴趣。 “悦读”的入手方式 所谓“悦读”,即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从而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为终身阅读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对低年段学生朗读情况的观察和有意识训练,本人采用了以下方法打开学生“悦读”的大门。 (一)指导规范普通话 规范标准的普通话是获得朗读愉悦感的基本前提。在一年级入学后,教学就慢慢过渡到了拼音教学,学生也渐渐接触到了前后鼻音、鼻边音、平翘舌音等发音,通过练读,可以准确地发音并为生字词注音,此时已经开始诵读简单的韵文,韵文的语句短小精悍,内容浅显,极易引起朗读兴趣。随着学习的推移,还会学到轻声、儿化音、“一”“不”变调等发音,有了一定的发音技巧后,学生更加愿意朗读。读出来总是要比写出来能更快得到老师反馈,所以朗读是很受学生喜爱的。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班绝大部分孩子很乐于表现,再加上老师的鼓励,更激发了他们朗读的兴趣,连胆子小的孩子都跃跃欲试。但是有两个孩子的前后鼻音一直不标准,朗读反而成为他们比较羞怯的环节,直到反复帮助他们纠正后,才又敢大声朗读。可见,规范标准的发音,在“悦”的道路上可真是基础呀。 (二)打破重音和节奏 当我在执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动物儿歌》时,我把提问方式进行改变,从而学生跟着改变了朗读的重音,使得朗读变得很有趣。如原文第一句“蜻蜓半空展翅飞”,我换了三种方式来提问,“什么半空展翅飞?”“蜻蜓哪里展翅飞?”“蜻蜓半空干什么?”在整个一问一答过程中,我们都保持了二二三的节奏——“蜻蜓/半空/展翅飞”,读起来非常有节奏感。从第一句过渡到整篇儿歌,我随机地问,学生快速地答,竟然没有一个人分神,全都节奏不乱地回答对了,整个课堂都沸腾了,直至下课还意犹未尽,同桌间还在继续问答游戏,更有甚者还拍着手打节奏。 (三)艺术与文字搭配 艺术是无边界的,是可以引起人的共鸣的,这是我在执教二年级上册《敕勒歌》时深切的感受。本来这是一首空间和时间都于我们南方孩子很遥远的诗歌,描绘了大草原苍茫辽阔、壮丽富饶的风光,诗歌的意境是无比壮阔雄伟的。 学生在学习朗读时,仅仅借助插图,还是没能完全读出诗歌表现的意境,这时我让学生们闭上眼睛,播放了一段蒙古族的长调,音乐一起,全体安静下来,仿佛置身在了诗歌描绘的大草原之中了。慢慢地,配合着音乐我开始了吟诵,学生们情不自禁地也跟着我吟诵起来,有了音乐基调的朗诵,更加有意境。音乐播放完了,他们还说这音乐太好听了,要求再听一遍,音乐响起,朗诵又跟着再次响起,这不就是“悦”读吗? (四)发挥想象品画面 想象也是朗读的好帮手,有了想象的帮助,能让朗读品出意境,品出味道。在学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时,读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我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此时自己仿佛就站在荷塘边,或是划着小船驶到了荷塘中央,闻着荷花扑鼻的芬芳,放眼望去却看不到尽头的场景。除了老师为他们构建了一个场景,再让他们说说此时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学生们叽叽喳喳就把自己曾经的所见所闻,再结合着想象叙述了出来,再来读诗歌,那读出来的不再是一个个孤立的文字,而是一幅生动的画面了。 通过这些方式,我引导着我们班级的孩子,把每一篇课文,每一首古诗读出了情感,读出了趣味,他们在朗读中找到了自信,发现了优点,获得了喜悦。 从“悦”到“阅” 在学生们获得愉悦的朗读体验后,就出现了更加强烈的学习欲望,还没有学过的课文就开始尝试着有感情朗读。此时抓住学生的心理,我向他们推荐了同类型的文章和诗歌,让他们可以在课后再试着读一读,感兴趣的还可以拍成视频发给老师。果然有同学回家就读了《将进酒》《满江红》发给我,这虽然是朗读,可也引导着他们开始新的阅读。兴趣的火花已经点燃,老师后面要做的就是“推波助澜”了。 总之,作为小学语文老师,我们需要在学生的起步阶段“扶”好学生,教会学生朗读的方法和技巧,激发他们对文本的兴趣,感受语言文字之美,为他们的阅读之路铺好基石,给予他们阅读起步的愉悦情感。 【参考文献】 高武.探究朗读指导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作用.新课程研究.2021.09 〔美〕吉姆·崔利斯.朗读手册.南海出版公司.2009年7月第1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