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小学中段古诗教学之“读乐”“读活”“读厚”“读透”——以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元日》的教学为例 二维码
12
小学中段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古诗教学之“读乐”“读活”“读厚”“读透” ——以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元日》的教学为例 盘龙区明通小学 刘书玲 15987101271 统编教材中古诗文的数量增加明显,如温儒敏所说,“‘统编本’语文教材的古诗文篇目增加了,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有古诗,整个小学6个年级12册共选有古诗文129篇,平均每个年级20篇左右,占课文总数的30%左右,比原人教版教材增加很多,增幅达80%左右”。可见,古诗已经成为小学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充分挖掘古诗中 的民俗文化元素,将其融入教学,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共编排了《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三首古诗,这三首古诗分别描绘了春节、清明节和重阳节里人们过节的情景。元日,指农历正月初一,也就是中华民族传统的节日——春节,意味着新一年的开始。编者将三首古诗编写在这个单元,意在让学生在古诗的阅读中,感受中华传统节日的无穷魅力。由一首诗看见一个节日,由一个节日看见一个民族的文化习俗。下面我以《元日》的教学为例,从以下四个方面初浅的谈谈小学中段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古诗教学。 情韵还原,把诗读乐 好的课,像爬山,拾级而上,不断攀升,每一层都有每一层独特的风景。 先说第一层,把诗读乐,这是对古诗声音层面的一种把握,声音层面是古诗教学的最表层。 读古诗,当然要读,这个读,是诵读,不是默读。诵读不是声音的简单还原,而是一种基于直觉体验的声气呈现,声气要传递的是古诗所营造的某种情韵,是作者内心要抒发的某种心境。 那么,《元日》的情韵是什么?承载的心境又是什么呢?当然就是喜悦、喜欢、喜气宜人、喜庆盈门。在这里,元日就是大年初一。对中国人来说,还有比春节更重要、更热闹、更喜庆的节日吗? 所以,这首诗的情感基调一定是喜庆的、快乐的、吉祥的。那么,如何把诗读乐呢? 唤醒情绪记忆。候课时,让学生聊聊最喜欢过哪个节日、你们家的春节是怎么过的,借以唤醒学生记忆中的春节体验,为“读乐”铺垫生活基础。 激活内心视像。“内心视像”本来是一个戏剧表演的概念,指演员在角色创作的准备阶段,通 过反复钻研剧本,把握人物性格,体验情感反应,寻找与之匹配的外部表现形式,从而在自己的心中形成一个清晰、完整的艺术形象。这里借用“内心视像”这个术语,指的是借用古诗中的一些关键意象在心中形成一个相对清晰、完整的审美形象,它可以是视觉的,也可以是听觉的、嗅觉的、触觉的。比如,在教学《元日》时,对“爆竹声”这一意象就做了激活: 师:爆竹是“噼里啪啦”响。还是“噼—里—啪—啦”响?这一问,至少从三个方面激活了学生对爆竹声的内心视像。 一是“声音”方面的激活,爆竹声是响亮的、清脆的; 二是“节奏”方面的激活,爆竹声是连续的、急促的; 三是“氛围”方面的激活,爆竹声是热闹的、喜庆的。 学生一旦对爆竹声形成这样一个清晰、完整的内心视 像,则读出响亮的声音,急促的节奏,喜庆的氛围,就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了。 示范声音造型。“声音造型”是指能传递某种特定情绪,具有相当辨识度的声音形象。不同古诗的诵读,往往需要不同的声音造型,如典雅型、亲切型、悲壮型等。《元日》的声音造型,当然就是喜庆型。当学生对爆竹声的内心视像有了一个清晰、完整的确认之后,老师通过自己的范读,给出了这首诗的基本情绪、声音造型。学生借由教师的范读,不仅能较好地模仿诵读的声气和节奏,同时,也将内心视像通过自己的声音表现了出来。因此,这不是一种物理性的声音模仿,而是基于学生内心视像的心理性的审美创造。 把诗读乐,实质上是对古诗的一种整体直觉的把握。与基本的阅读过程一样,古诗阅读,也必须经历“整体—局部—整体”这样一个螺旋递进的过程。 诗画转换,把诗读活 再说第二层,把诗读活,这是对古诗意象层面的 一种把握,意象层面是古诗教学的媒介层。 对古诗有了一种整体直觉的把握之后,就需要进入局部品读环节。问题在于,对古诗的局部品读,到 底要品什么? 我们知道,中国古典诗词的语言不是逻辑的语言,而是意象的语言。因此,当我们品读古诗语言时,也就是品读古诗意象时。 那么,《元日》的古诗意象该如何品读呢? 由诗到画,还原情景。这是品读意象的第一环。教学《元日》一课提供的品读支架是:读到这样的诗句,想到怎样的情景。于是,我们看到,“爆竹声中一岁除”被还原成课堂里各个角落此起彼伏的“噼里啪啦”声,热闹而不失秩序;“总把新桃换旧符”被还原成人们忙 着贴春联的画面,忙碌而充满喜气;“春风送暖入屠苏”被还原成对亲人的一声声美好祝福,稚嫩中洋溢着真情;“千门万户曈曈日”被还原成阳光洒向千家万户的温暖场景,吉祥中透出希望。 由画到诗,擦亮语言。这是品读意象的第二环。通常,对古诗意象的品读,止于由诗到画。而我教学元日一课时,却走完一个来回,即由诗到画,再由画到诗。课堂里可提供的品读支架是:打乱诗句顺序,分别呈现四幅诗意图,请学生读出与之相符的诗句。为什么还要走这一环?主要出于三个方面的考量:一是通过呈现诗意图,进一步丰富学生的表象积累;二是强化语言和画面的联结,在意象性语言和画面感 情景之间形成一种互文关系;三是激活语言记忆,并巩 固这份记忆。 总之,对于古诗意象的品读,一定不能走字字翻译、句句解释的老路。那样做,只会戕害古诗的意象和情味。诗画转换,立象尽意,才是品读古诗的不二法门。 拓展延伸,把诗读厚 接着说第三层,把诗读厚,这是对古诗文化层面的把握,文化层面是古诗教学的化石层。怎么读厚呢?就是要引导学生读出这首诗背后的文化习俗。春节有很多习俗,《元日》这首诗就写到了“放爆竹”“饮屠苏”“换桃符”等习俗。如何拓展呢? 我觉得要有一定的取舍,我选择了“换桃符”,这主要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 “换桃符”彰显了文化习俗的价值性,辞旧迎新、万象更新是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所承载的基本价值,换桃符突出了“迎新”“更新”的价值特征; “换桃符”体现了文化习俗的丰富性,因为由“换桃符”引出的“贴春联”,承载了中华民族对新年的各种祝愿和憧憬,具有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 “换 桃符”反映了文化习俗的传承性,从古到今,绵延数千年,这一习俗依然被我们保留着; “换桃符” 折射了文化习俗的普适性,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神 州大地上到处都有换桃符的习俗。一句话,“换桃符” 最具有文化特性。 确立了“换桃符”这一拓展对象,接着该如何拓展?可以围绕“春联”,实行有层次的拓展: 一是“形式”层次。让学生感受春联在字数、词性、音韵上的对仗与对称。 二是“意义”层次。春联表达的都是新年的美好祝愿,但不同的人们所寄寓的希望是不同的。指定对象寻找合适的春联,如:哪一联适 合送给做生意的人;哪一联适合学生;这个层次,依然不作翻译、不求甚解,而是引导学生从整体的角度凭直觉感悟春联的意义。 三是“文化”层次。从空间上看,横跨东西南北;从时间上看,纵贯古今上下。如:每家每户都要换桃符,这些家庭可能是南方的,也可能是北方的。又如,年年岁岁都要换桃符,1 年、10 年、100 年,年年都换。在水到渠成的引读中,文化习俗的空间性、时间性就潜移默化为学生的认知经验。我们看到,拓展的把握很有时代特征和文化气息。 回归人性,把诗读透 最后说第四层,把诗读透,这是对古诗生命层面的把握,生命层面是古诗教学的核心层。最后这个层次,也是最让人感动的层次。因为,它触及了我们这个民族共同的集体记忆,也触及了我们每个人心中最柔软的记忆。所谓读透,就是由诗读到人,由诗读到一个个的人,由诗读到一个个有着共同的文化信仰的人。 是的,所有的习俗,一旦离开了人,离开了家人,离开了家人的心愿,就失去了生命的意义。虽相隔几百年,但同样的节日、同样的气氛,不同的人,不同的心境,会有不同的心愿。美好的春节,同学们的心愿是什么?诗人王安石的心愿又是什么?这就是中国人,这就是中国人的文化基因。 如果说,把诗读乐,是对古诗的一种整体直觉的把握;把诗读活、读厚,则是一种局部品鉴。那么,把诗读透,则是一次整体的回归和升华。实现整体回归和升华的,是古诗所蕴藏的最深沉、最美好的人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