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从陶行知教育理念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 学习动机》 二维码
12
从陶行知教育理念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 学习动机
张静昆明市五华区红旗小学
摘要:陶行知的教育理念对于语文教学中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动机是有指导和借鉴意义的。总之,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 首先教师应该从爱出发,与学生达成情感共识,也要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教学做合一”,让学生所学应用到实际中去,最后应该适应儿童的天性,做到“六大解放”,让语文教学多元化,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全方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关键词 :学习动机;培养;激发
学习能力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取知识,让自己智力水平得以提升的一项技能这项技能对于学生的学习意义重大,它能让学生吸取对自己有用的知识并应用知识,同时学习能力也是开发潜在能力的一把钥匙。而在学生的学习能力中,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在动力,学习动机的主要成分是学习自觉性与认识兴趣,学生一旦有了正确积极的学习动机,他就会对学习产生极大的热情,真正投入学习的乐趣中。可以说学习动机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结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尤其重视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和培养,特别是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尤为重要。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教育家。他把中国古代孔子儒家学说的精华与当时中国的国情相结合,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西方现代化的思想相结合,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性的教育理论,为我国的教育事业作出了极其伟大的贡献[1]。因此,笔者据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查,并结合教学实践来谈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一、从陶行知的师德思想到学习动机的激发 陶行知先生在《新教育》一文中指出:”虽然教育工作辛苦而薪水少,但是,看到小学生天天长大,由没有知识变为有知识,像一颗种子萌芽而生叶,开花而结果,这里有极大的快乐。”在他的师德思想中他提到教师对教育事业要有赤诚之心,要热爱学生,爱满天下,以身作则,其的师德思想对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动机也是具有指导意义的 (一)带着爱走向学生,以师生情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应该加强与学生感情的交流,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乐趣、获得快乐,更要学会欣赏学生,给学生带来友爱、鼓励和尊重,学生喜欢老师,在一种被尊重、被爱的氛围中积极愉快的情绪下学习语文,自然就会喜欢上学习,愿意去主动的获取知识。 教师对学生的爱体现在课堂上的适当的表扬和批评,适当的表扬与批评也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在课堂中教师的一句表扬能让胆怯的孩子自信的扬起脸庞,能让闪光的优点更加耀眼,也能让懈怠的孩子找回积极的心,比起批评和责骂,鼓励和表扬更能让学生进步,比如在我的语文教学中我特别重视对孩子们的掌声鼓励,它是一种有声无词的表白,它像一团火焰在孩子们的心中燃烧,让每个回答问题精彩的学生都充满自信。在掌声过后,教师指出回答者的优点和不足之处,这样及时的表扬,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对老师产生尊敬和亲近的感情,让语文课堂更加引人入胜,所以在每一节语文课上,教师都应该从内心洋溢着对每个孩子的爱和对教学的热情,让师生情成为激发孩子学习动机的重要桥梁。
(二)教师要以身作则,让学生树立正确学习动机 “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陶行知师德思想的重要内容。“教师应当以身作则",强调“身教重于言教”。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那么要先要求自己做到,正确而又明确的学习目的是形成和提高学生学习动机的必要条件。小学阶段的学生对学习动机的认知还不明确,如果不能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那么学生的学习状态就不会持久而稳定。在学生树立明确学习目的的过程中教师有着关键性作用,小学阶段的学生倾向于模仿自己尊重的人,比如父母和老师,在学校生活中,老师传授知识、解答疑惑,在这个过程中,自己的观点的行为方式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的行为认知,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能通过以身作责的方式影响学生,比如班里部分学生不爱阅读课外书,教师每天会利用午休时间在班里阅读经典儿童文学,每读到精彩之处就戛然而止,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在课间,教师会在教室里坐着阅读书籍,开始许多学生围着过来看老师,慢慢的,一部分孩子也会带着自己的书籍来看,长此以往,学生的阅读兴趣就培养出来了。 语文教学中无不渗透着积极向上的思想,教师也可以由此启发孩子们去树立长远的学习目的,学习动机分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外部动机是指由父母、老师等外部因素激发的学习动机,而内部动机则由自身需求产生的,在教学中无时不传播着积极向上的思想能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比如由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到有一颗爱国心,为了祖国的强大奉献自己一份力而努力学习,这样的学习动机是积极而持久的。
二、“教学做合一”——让学生所学应用到实际中去 陶行知先生认为在教学中应该做到“教学做合一”,也就是根据学的方法去进行教学,根据做的方法进行学习,一件事情如何做就应该如何去学,使教学真正把教、学、做三个方面相结合。其核心是要求理论和实践的统一,也就是社会实践及创造的过程。学习的根本目的在于运用。学习知识掌握知识是学习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把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则是学习的最终目的,在小学阶段语文的学习关乎学生一生的学习基础,教师在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时可以通过让学生把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树立正确学习目的。学校的知识竞赛、辩论赛、兴趣小组、课外实践活动等都可以成为学生实践的机会。 知行统一,知行并进,比如在教学散文《秋天》一课时,文中用优美的语句描写了景色宜人的秋季田野、果园、小路,鉴于学生多部分没有切实体验过秋天的景色,我就利用周末布置作业让孩子们到田野到果园中去感受季节变换的奇妙,许多孩子由此切实体会到了文中动人语言描绘中的景色,也体会到了作者语言应用的巧妙。在教学自由习作《一件有趣的事》一课时,我考虑到三年级的学生对于记事习作不能熟练掌握技巧,常常抓不住写作的重点或者没有可写的,便每个月利用班会课的时间给他们举行一些有意思的活动,比如:零食分享大会,说说你的优点,盲画等等,在这一过程中,我会不时停下来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刚刚有趣的环节,让孩子们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习作的技巧,如详略得当,侧面描写,抓住人物动作语言心理描写等,这样进行了一个学期后,班里大部分孩子习作水平得到了提升,连以前怕写作文的学生也喜欢上了作文,这就是学以致用。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慢慢产生了学习的兴趣,这样的兴趣是激发孩子的学习动机的最好动力。
三、从创造教育的方法——“六大解放”到语文教学多元化 在创立生活教育理论过程中,陶行知又提出了创造教育思想——“六大解放”。他的“六大解放”观点对我们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陶先生提出“让学生走上创造之路,手脑并用,劳力上劳心,这需要六大解放:一解放眼睛,二解放双手,三解放头脑,四解放嘴,王解放空间,六解放时间。”这一观点是根据小学阶段学生心理发展而产生的,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能适应儿童的心理进行多元化教学,不仅能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更能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动机。 (一)解放儿童的双眼 解放儿童的双眼就是培养学生观察和发现生活和大自然,让学生有一颗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的眼睛,在语文教学中有许多可以让学生去观察发现的实践活动,尤其体现在作文教学中,比如在写人物作文时观察同学、家人的外貌特点,在写校园景色时带着学生去校园里走一圈,去发现他们平时忽略的细节,在教学《我的新发现》一课时,学生利用一个月的时间观察自己种的一棵花苗,除此之外语文教学也可以让孩子们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在学习课外阅读《妈妈的账单》时,我让学生课后去观察父母为自己付出的点点滴滴,许多孩子由此更深的感受到了父爱和母爱。 (二)解放儿童的大脑 解放儿童的大脑就是让学生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在一定教学情境中被激发的,但并非所有的情境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激发学生兴趣的钥匙就是求知欲和好奇心,在教学过程中只要能把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激发出来,学生自然而然就会主动去思考问题,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问题的设立,比如可以把一个较难回答的问题或难以理解的知识,分为几个较为简单的小问题,在提问过程中多用启发性的提示,慢慢深入,让学生在理解知识或解决问题中有一种过关或者攀爬高山的感觉。当得出最终的答案,学生会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啊!由此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被激发出来了。 (三)解放儿童的双手 解放儿童的双手,给孩子以动手的机会,小学生大多性格活泼、喜欢表演。语文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在语文教学中多创设表演的环节,如选取一些有趣的童话故让学生表演其中的故事情节,这样的教学环节往往能让孩子们全身心投入其中,有时候学生还会自我创新临场发挥,出现一些让老师欣慰的额外惊喜,学生在“乐中学、学中乐”,这也达到了教学的另一境界“寓教于乐”。 (四)解放儿童的嘴 陶行知在《每事问》中写:“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的巧,愚者问的笨。人工胜天工,只有每事问。”解放儿童的嘴,就是要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能大胆的质疑。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在班级中举行知识竞赛、讲故事比赛、朗诵比赛、辩论赛等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更有意义的是能让孩子们去表达自己,从会表达到敢于表达再到善于表达,这一过程中学生已经把所学应用到生活中去了;另外教师也应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如在进行语文预习时可以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在课堂上时师生一起解决问题,不知不觉中学生已经投入在学习的乐趣中了。 (五)解放儿童的空间 解放儿童的空间,语文的教学不仅仅在学校,还在生活和大自然中,丰富多样的课外实践活动能把孩子们的所学所思应用的生活中,所以语文的教学形式不应拘泥于空间,要让孩子们无论在学校中还是学校之外,都能去学习和体会。
(六)解放儿童的时间 “解放儿童的时间”这一观点对于语文教学的指导意义在于多给学生享受学习乐趣的时间,也就是一种张弛有度的学习方式。如在课堂中给孩子们充足的时间进行小组交流,让每个孩子都能表达自己的想法,在阅读时给孩子足够的阅读时间和思考时间,在紧凑的课程中可以每天给学生读5分钟的名著。这些短短的时间能让孩子们更多的感受学习的乐趣,从而爱上语文这一学科。 综上所述,陶行知的教育理念对于语文教学中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动机是有指导和借鉴意义的。总之,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 首先教师应该从爱出发,与学生达成情感共识,也要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教学做合一”,让学生所学应用到实际中去,最后应该适应儿童的天性,做到“六大解放”,让语文教学多元化,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全方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参考文献: [1] 焦炎,瑛元.试论如何培养和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J]. 山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 [2] 边霞.审美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J].南京师范大学,2008. [3] 蒋小茹.浅谈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D].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02( 4 ). [4]李维主编.《心理学百科全书》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 [5]张大均.教育心理 [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